一、项目设计思路
(1)建立健全项目所在镇街社会工作管理机制和提升社会工作活力,结合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制定的《工作指引》细化本镇街工作内容,承上启下,确保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试点项目推进的联动畅通。
(2)落实项目工作要求,配合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参与、指导项目所在镇街各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等各项工作的实施。
(3)配合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对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的工作开展等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考核、评估。对社工室的建设要强化统一指导,至少要保证有社工办公、个案及小组活动等功能,对室内上墙的挂件内容的规范,氛围营造体现出社工的亲和与社工室的温暖等工作进行指导。
(4)负责所辖村(社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育、培养、配备,引导、帮助社会工作者参加职业水平认证考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育培养课程体系,开展社会工作知识、考前复习等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程度和服务水平。
(5)指导村(社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做好备案登记和作用发挥等工作,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与社会的和谐感。
(6)督促社工的归属感和扎根服务意愿,帮助与关心一线社工,推进以“三治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工作实践,定期开展项目的宣传总结、经验提炼,探索形成各或各村(社区)或社区治理工作品牌,确保服务成效和进度。
(8)协同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对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的骨干要针对提高组织团队意识和规范化建设培训不低于1次。组织全镇社会工作者、本土社工参加社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考前培训,培育培养本土社工。
二、项目服务内容
1.建立民情档案。通过全面摸排建立村(居)民情档案。
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及民生问题,全面汇集社区民生需求,分类建立民生服务台账,针对性落实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以户为单位,详细摸排村(社区)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主要成员就业及收入状况,家庭种植、养殖业发展及经营状况,学生就学及老人生活情况,住房及家庭财产状况,以及家庭成员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
重点掌握困难群体、残疾人、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困难救助、特殊对象帮扶与需求等情况,建立村(居)民“一档四账”(民情档案及困难弱势群体台账、老年人台账、儿童台账、残疾等特殊群体台账),分类管理、针对服务、重点关爱,使村(居)民民生需求得到妥善解决和落实。
2.夯实社区治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发展。
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人才队伍为支撑、以社会资本为补充、以社区居民自治为落脚点的社区治理新机制,支持鼓励社区居民开展自主策划、自主实施的自治服务项目,着力打造“五社联动”服务品牌。
建立健全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载体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社区论坛、群贤商事会、网上会客厅、社区茶馆会议、社区共治理事会等社区协商平台。建立一批“有事好商量”的协商规矩。
坚持“五个议”(即坚持民主议事、公开议事、平等议事、规范议事、理性议事),奏好“六部曲”(即规范协商程序、实行百姓提事、两委审议、民主议事、集中定事、协同办事、主动公示),绷紧“一根弦”(对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一律提交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决定)。
培育一批“有事会商量”的协商能人。通过治理培训班等途径,开展议事规则、群众工作沟通等系列课程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技巧、参与方法、参与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骨干和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实施“有事能商量”的协商项目。
3.保护未成年人,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点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政策宣传,全面普及和提升全社会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意识,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重点针对孤儿、流浪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残、重病儿童、低保儿童、留守儿童,分类建立“救助保障”“特别关注”“重点关注”“普通关爱”四张清单,标注“红、黄、蓝、绿”实施“四色管理”。
红色即“救助保障”对象,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等;黄色即“特别关注”对象,包括“留守儿童、流浪儿童、重残重病儿童”等;蓝色即“重点关注”对象,包括“轻度残疾儿童、低保等贫困家庭儿童”等;绿色即“普通关爱”对象,指除前三类外的普通儿童。
按照不同类别和风险等级,制定服务清单,针对性落实各项政策、帮扶措施;协助村居督促儿童家庭落实监护责任,全面签订“两单两书”;引导更多“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打造一批关爱帮扶特色项目;协助落实儿童福利、救助等保障政策,及时落实各项儿童权益。定期走访摸排,开展专项服务和动态核查,形成长效关爱、保护机制,切实做到底数清、保障到位。
落实特殊专项服务。
4.开展为老服务,让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依托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及其站点,专业社工引领、组织当地社会贤达能人、志愿者,培育老年互助协会、文艺协会、舞蹈队等老年“互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棋牌、戏曲、草编、书法等“为老服务”活动;针对特困、高龄、独居、留守老年人等特殊老年群体,分类建立“为老服务清单”,精准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各项关爱帮扶服务,协助落实老年福利、救助及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为老服务”全覆盖,让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5.开展困难人群的专业社工个案服务。
项目实施将采用入户调查摸底,家庭走访或者电话跟进等方式开展,在调查过程中,主要对社工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督导,引导社工室社工将对存在着特殊困难的儿童、妇女及老人们给予特别关注,并致力于将潜在服务对象转化为现在服务对象。与此同时,在开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服务活动过程中,指导社工注意观察,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群体提供个案服务。
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引导社会工作者需要秉持着专业价值观、遵循专业伦理价值规范与操作准则,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技术,针对面临人际交往困境的儿童、有偏差行为的儿童、面临较大学业压力的儿童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案服务,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其安全意识;为面临较大情绪困扰、劳动技能欠缺、家庭关系紧张的留守妇女开展情绪疏导、结构式家庭治疗等个案服务,提升妇女的劳动技能、疏导其情绪,改善其家庭关系。
6.完善永兴镇、白沙镇内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发展。
针对社工站和社工室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社工需要引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按照社会工作室、社会工作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相关规定建立永兴镇、白沙镇内社区社会工作室的制度,并且在社工室显眼处张贴,让所有进出社工室的人都能看到,确保制度能够有效起到监督作用,同时根据制度进行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监督、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公益慈善资源整合,让社工站在制度的指导下开展规范化服务,能够让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在制度的指导下活跃起来。
7.绘制白沙镇永兴镇的资源分布图,建立困难群体信息档案库。
白沙镇、永兴镇的幅员辽阔,镇内的资源分布较分散,目前每个村社区的资源各不相同,但村社区社工室没有完全掌握自己村社区的有效资源,常常需要通过层层问人,实时找人等土方法去完成资源的知晓。社工通过绘制社区资源分布图,有助于服务对象高效快捷的找到自己应该去办事的地方,也有助于后期走访调研。
白沙镇、永兴镇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分布较广,探访服务与走访就会花掉很多时间,绘制社区服务对象分布图有助于节约时间,对于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最后一米”也更加亲近。
8.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
对村社区的持证社工工作者加大对持证社工的动员、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个人认知得到满足,让社工队伍充实、壮大,增加相关培训会、交流会次数,树立正确社工工作观念,避免无谓的顾虑和厌烦。丰富社工活动种类和数量,加大对有志之士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的社工人员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提升自我,以达到职业和个人理想的契合。
9.联动社会资源,常态化开展社区活动。
农村留守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为了增强其安全意识,提升其自护能力,可以引导社工室开展“减灾运动会”,通过开展活动帮助留守人员习得急救技能,安全“用电”、“用水”、“用火”,正确运用逃生绳、毛巾担架、海姆立克等工具,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强留守人员自护能力。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引导社工开展“分类垃圾创造美好社区”、“倡导垃圾分类,享受绿色生活”等社区活动2场,利用可回收垃圾开展“变废为宝”回收垃圾废物利用小组工作1个。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禁毒宣传社区活动,整合社会资源,让社工室“活”起来。
10.针对留守儿童开展行为习惯培养小组
由于留守儿童日常卫生行为习惯较差,而祖辈家长较少关注儿童卫生健康习惯的培养,导致儿童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为有效帮助儿童培养良好地卫生行为习惯,社工组织开展“健康小快车”小组活动,帮助儿童正确“洗手”、“护牙”、“护目”、“护足”,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健康卫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11.针对留守妇女开展技能提升手工培训班
为了帮助留守妇女提升社会参与感,增强其自我意识,可以开展手工技能培训活动,教授留守妇女手工编织、蜡染等技能,并对其进行培训,让接受培训的留守妇女为其他留守人员讲授手工编织技巧等,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就业技能。还可以拍摄“乡村美景照”,宣扬美丽乡村、美丽人文与美丽风景,展现乡村振兴下的文化振兴,培训留守妇女的摄影技能,通过宣传平台将自己美丽家乡宣传出去。